涵       三       語       錄


 

涵三語錄

道無可道。可道非道。無可道道。而故道道。所道之道。是為道郛。無可為道。而故為道。所為之道。是名道蠹。微乎微乎。未有天地。道於何寄。既有天地。道於何有。入乎九淵。通乎九天。包乎六合。運乎兩極。智者無所用其明。巧者無所施其力。拙以藏之。愚以守之。清以涵之。靜以養之。神而明之。故欲極於神。則不可不養。欲得其養。則不可不涵。欲至於涵。先必有守。守之固者。藏之必深。惟其能藏。於是可守。惟其有守。是以可涵。迨其養足。神明不測。然此大道。實在無為。不可以虛。不可以實。虛虛實實。是為至道。下士聞言。皆大非笑。彼所非笑。亦又何計。彼不知虛。焉能體實。彼不知實。焉能體虛。循迹不化。執象以求。或為不法。而多左道。填塞胸臆。罔悟太玄。豈知精微。不離心君。巧者弄其詭譎。欲捷道以求速成。智者逞其私知。思異途而至於域。是以作為一切採鍊等術。背道愈甚。即有口說微言。以求諸心。然實功不致。徒為虛談。於道何切。爾諸學人。出其至誠。剷去私心。巧智盡喪。拙以藏之。愚以守之。清以涵之。靜以養之。於是神而明之。久久漸熟。大丹斯成。與上聖同功矣。若乃利慾未忘。我見不除。妄議大道。反生障礙。下士不為。深可哀惻。

 

道。吾不得而知也。吾不得而言也。吾不得而知。無所用吾知也。吾不得而言。無所用吾言也。無所用吾知。以無可知也。無所用吾言。以無可言也。以無可言。故無所言。以無可知。故無所知。無所可知。而故求知。其所知者。道之末節。無所可言。而故為言。其所言者。道之皮膚。微乎微乎。有形無形。有象無象。不可以知。而無弗知。是名真知。不可以言。而無所言。是為至言。無知無言。遂無以為道。無所為道。而又何言。而又何知。無知無知。無言無言。乃為妙道。

 

誠斯明。明斯誠。金丹妙訣。一箇囫圇。固爾精。養爾神。清靜虛寂。渾渾沌沌。莫忘本來面目。山青水淨同倫。

 

凡人學道。先要養氣。氣粗則心浮。心浮則膽大。膽大則人欲肆。人欲肆則道心不定。道心不定。則諸惡因緣輻輳而至。可知養氣。是入道要緊功夫。

 

大道至公。伭功微妙。負氣含形。亦能覺知了悟。逞私用智。反生障礙迷離。參得透伭關一點。三寶總屬粃糠。打不破羈網千重。六根皆是冤孽。猛回頭。大海茫茫登彼岸。急下手。虛空漠漠見青天。只知身後慮身。那管錯中更錯。為子孫開基創業。牛馬勞勞。向人世積過崇愆。刀槍疊疊。要知百年有限光陰。豈能千載常存躬體。好收拾意馬心猿。用功夫龍降虎伏。若不著。用心機。枉費摩挲。縱教日誦伭文。徒勞氣力。從此各尋向上。勿仍自失居諸。爾等勉之。予言不再。

 

訓蕭修恕云。一派汪洋。何處是岸。何處是死處。汝恐不能到那死處去。舍身何用。不如此時尋真人。枯禪無益。爾且靜持三月。在此間坐百晝夜。看是如何。方可到那死處地方去得。

 

問劉守恕云。於予言能會一二否。即將一二說來。守恕對云。一是先天否。答云。一非先天。先天曾著得一字耶。自昔一畫開天。已落下一乘矣。子亦會予文中義乎。將皮膚處說來。去卻皮膚。便見骨髓。

 

又問守恕。將虛實義講來。守恕對云。虛是先天。答云。何處立先天。此先天基也。非先天也。除卻精氣神。方為先天。鍊三寶是後天功夫。到先天不事此矣。先天是忘忘無無地位。著不得一毫思議。纔著一毫思議。便不是先天矣。

 

問諸子有未曉者。舉一義來。呉一恕對云。下手用功處。此心如何使用。答云。方下手時。此心貴一。注意伭關。既下手後。得其微妙。此心貴無。無所注意。大丹秘訣。如是如是。

 

問嬰兒結就後。是何地位。時守恕誤對。答云。非我問爾。此結就後。是何地步。結就後亦離後天。已見先天之時。知否先天無為者也。彼嬰兒結就後。既見先天。便當無為。若心不至於忘忘。則念有所觸而生。便非無為矣。既非無為。則三災生焉。

 

十一

守恕問動靜之旨。答云。不動則腐。不靜則亂。一動一靜。貴乎自然。陰陽者。動靜之自然者也。四時循環。又一動一靜之自然者也。至於太極。則又動極而靜。靜極而動之自然者也。惟無極。斯無動靜矣。

 

十二

守恕復問三品中。廣求高真指示之語。答云豈有嬰兒既成。而尚不通伭伭者乎。但嬰兒既成。切不可遽令出舍。或養護一二十年。三五十年。然後可也。若養護之法。只在無為。不然。難脫三災矣。子輩將予言。與斯文互參可也。

 

十三

大道無名。大道無形。於若即若離之中以求。在有意無意之間而得。忘我忘物。無聲無臭。

 

十四

吾門甚大。吾法甚嚴。吾道甚公。吾戒甚肅。能遵吾門之法律。持吾教之戒行。便當心口如一。道念堅真。屏迹幽居。不干外事。無自勞攘。解縛脫繫。毋取榮以致辱。務棄邪以歸正。守雌養元。道乃真定。

 

十五

問靈山寺僧人。云。靈山何在。子知子之法門乎。不落方所。不著思議。靈山不在城中。亦不在西域。並不在心內。識得靈山處住否。住著靈山不識靈山。靈山是何處。住白玉光中現樓臺。塵塵剎剎費追猜。毫端大地山河裏。何處靈山更可懷。莫浪說。無安排。眼前香花玉燭。都是西方世界。我為女說。女諦思之。子門本空。吾道更空。空無所空。有何參究。是知此道。同出一源。同歸一穴。向故紙堆中覓生活。何異癡人說夢。故吾道以不著心為至。子門以不著境為高。要知不著境。猶有心在。胡不此心一併空卻。豈不甚善。近日禪和參學。何殊旁門搬運。空弄精神。全無實效。吾為汝說。古佛前仙。皆從實處著力。雪山若無六年苦行功夫。那得見星一笑。今之修行者。徒於蒲團上領一二句野狐餘唾。胡思亂想。朴實之人。終身空過。尖利之徒。利口伶牙。撰幾句口頭禪。哄那後學。開堂說法。將古仙佛祖門風敗壞。歎哉歎哉。但此等事。明者自悟。昧者難覺。如吾道中。終日言修煉者。遍天下皆是。然孰是能悟虛實之理者。子歸吾門。只要成器。若果誠心敬奉。自有得手處。不瞎喫人痛棒也。

 

十六

凡人神不虛。則板滯不活潑。如一渠死水。不朽敗則變色易味矣。惟虛則不滯。不滯則不著。活活潑潑。若彼空谷然。一聲鳴。則群聲應。所以人之神。貴虛而不死。然後究明伭關秘訣。而有靈通變化之妙。古今來學道之士。亦有結撰嬰兒。陽神出現之時。而終歸於無用者。惟不曉此谷神不死之語也。故太上道德五千。其伭妙止在此言。所謂煉性煉形。皆糟粃也。有何玄妙乎。

 

十七

或問水火坎離。示云。水何物。火又何物。坎離又是何物。如子云。日月為天地結就大丹。便從此著思。日月又是何物。予為子正之。夫日為太陽。然太陽之中。分得有一點陰精。若無此點陰精。則日之所暄。不生物。而焦爛萬類矣。月為太陰。然太陰中含得有一點陽氣。若無這點陽氣。則有魄無魂。不能照耀天下。故月雖純陰。而實不離乎陽。然此日月分陰分陽。陽交乎陰。陰參乎陽者。皆天地之氣。絪縕摩盪而成。故道家以日月方丹。天地為爐。陰陽為火候。而太極先天。為吾身本來也。若夫坎離。其義亦如是。蓋不曰乾坤。而曰坎離者。乾為獨陽。坤為孤陰。獨陽不生。孤陰不長。故道家言丹頭。不曰乾坤而曰坎離。惟此坎中一陽。居二陰之內。則陰包乎陽。而有生育之功。離中一陰。居二陽之內。則陽包乎陰。而有成務之能。是以道家先用坎離。分配丹元。然後取坎中一陽。納入離中一陰之內。遂變純乾。復還先天本體也。但人只知坎為水。離為火。而遂以水火交濟為丹訣也。而抑知不外乎吾身之一氣也。蓋氣有陰有陽。不知道者。陰陽交雜不分。故學道之士。先要分別陰陽之炁。而後取此資彼。或取彼益此耳。蓋精與神。皆不外乎氣。故道家不言精神。而獨言氣也。

 

十八

或問陰陽之氣何以分。示云。分而言之。清者為陽。濁者為陰。呼者為陽。吸者為陰。升者為陽。降者為陰。上則為陽。下則為陰。左則為陽。右則為陰。心氣為陽。腎氣為陰。肝木為陽。肺金為陰。統而言之。人身皆陰。止有一點陽精耳。又問一點陽精是何處。示云。此是成仙作佛的真種子。真面目。真命脈。斯時那許輕談也。

 

十九

或問性之旨。示云。天地未有。先有此性。有此性。則有此氣。故性為天地之心。氣為天地之體。夫豈有性而無氣乎。抑豈有氣而無性乎。然在天地不可以性言。亦并不可以氣言。如謂天地。惟是性耳。則高高下下者是何物。如止以氣言天地。則運行不息。不震不墜者又是何主持。故言。天地者。但曰道而已。則性與氣兼該矣。夫人稟天地之氣以生。有是性而後有是氣。有是氣而後有是形。無是氣則形遂潰。如無是性。則氣安主乎。氣如居宅。性如主人。尋著了主人。不必更問居宅。故見性明心。不必再講許多煉氣煉形之事。若初學之士不曾識得居宅。如何便認得主人。故欲尋主人。先要訪居宅。訪著了居宅。自會遇著主人。然亦有訪著居宅。而不識主人者。或主人翁不相照戀者。此予所以掃除一切。獨見性天為上耳。但初學之士先要存形。若不究明伭關。養氣煉形。則居宅一潰。主人無處著腳。果子輩欲求捷徑,俟予三品告成。依例修持。形也固。氣也全。性也見。區區嬰兒。無煩九轉。自有陽神出現。變化莫測之妙矣。

 

二十

聲靜不如身靜。身靜不如心靜。心靜則萬聲俱忘。心靜則萬聲俱寂。若心不靜。即使其身趺坐鎮日。眾聲不聞。而此心已入萬聲中。莫能得片刻清靜矣。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。修心入手正不再靜室。於群動之際方能勉強作功夫。可以驗吾心動靜。若修心者不從眾動處下手。一味向靜處尋求。苟遇動時。則此心從前靜境。卻不知不覺失去。況人生那有靜日。正好於紛紜擾攘之中。默為靜擬攝。至於日用飲食。只可隨緣度過。又勿著意經營。以致紛亂道心可也。

 

二十一

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。心為精氣神之宰。賢者希聖。不外此心。道人學仙。不外此心。釋氏造佛。不外此心。三教聖人。垂教後學。無非教人修此一心。心為太極。動靜俱涵。未動之先。便是先天。既動之後。便落後天。故至靜時。情識俱泯。宛然無極之真。迨後愈動愈遠。一切客塵。俱從六根為賊。故儒與道與釋。任他分門立戶。總無有離心而言者。我家作用。在撰三寶以結靈胎。而通五伭以究三清祕密。論厥本原。則止在此心。心不靜。則不虛。不虛則不靈。不靈則塊然頑鈍。與物無殊。其何以結靈胎而成大丹乎。太上教人以清靜為本。守雌自閉。虛谷生神。千言萬語。也只教人修心。一切搬弄都是後人作俑。悖道愈甚。去道遠矣。我今演說斯典。雖於大道精微。不敢盡謂發明。然即心而言。合三教以同歸一致。無俾後人誤認道源。即下手不致無所把鼻。則或庶幾不無小補云耳。

 

二十二

三品妙典。乃予傳世靈章。三教法眼。仙儒佛釋。不須更求他道。即此便是津梁。惜茫茫宇宙。無問道者。不知細參耳。設有誠求之士。夙根清淨。道氣渾堅。何事再用師資。言下便能解悟。可知此典功德。與玉經相等。即天皇尚加鄭重。故流通廣佈。受福無涯。徹地通天。咸蒙利益。非特度一時之劫。尚能廣結良緣。千萬劫賴以超證。此誠救濟天下後世之伭文。爾等慎勿輕忽目之。泛常視之也。

 

二十三

至人為善。心如太虛。過之即化。無所留餘。賢人為善。勉強而行。久久不懈。可與至誠。中人為善。如泡幻影。時起時滅。或見或隱。下人為善。只在福緣。反之於心。其實不然。爾諸小子。敬之聽之。修爾心意。毋作貪痴。反躬自責。必誠必持。從吾訓言。自獲其時。作善由心。作不善亦由心。心之為善。勿動果報。心之為不善。亦勿動果報。蓋作果報。是作不善之根。如人行一善。或十善百善。私心計曰。天其有以報我乎。如其不報。則以為作善無庸矣。而作善之心輟。如人行一不善。或十不善。百不善。私心亦計之曰。天將有以報我乎。如其無報。則以為作不善無傷矣。而悔過之心輟。凡人欲為善。無以善為善。見以為善。其心必不善。所為善者。只在一心。捫心自問。此事於情理無害。便是善。於情理有害。便是不善。善與不善不必見諸事。一念善。善不可勝用矣。一念不善。不善亦不可勝道矣。然則人求為善之方。還而問諸一心。心靜則慧光自生。何用他圖乎。

 

二十四

道心要堅。存心要實。若不堅不實。則有外魔糾纏。縱於道有緣。亦多生障礙。

 

二十五

論琴訓。喬以恕云。琴之為道。皆具伭妙。但鼓奏之時。心要靜曠。氣要和平。指要安閒。不著於身。不著於物。不著於境。並不著於琴。默出此心。與太虛打成一片。則隨指所奏。皆為太古之音。若徒搬弄新聲。悅人聽聞。便靡曼淫褻。去琴道遠矣。

 

二十六

身病可藥。心病難醫。外魔可降。內魔難制。誤信妖言。頓生妄想。妄想生因。因生障礙。障礙不已。遂有魔頭。魔久住舍。迺肆簸弄。使之夢想顛倒錯亂。或起恚恨。或興咒詛。或毀正道。或恣邪說。大則亡家。小則滅性。縱能悔悟。旋復迷惑。如是等為。無有終極。我悲眾生。為作醫王。療其心病。服其內魔。心病既除。無所身病。內魔克淨。外魔焉侵。若不攻心。病入膏肓。魔熾於內。外魔孔彰。汝等靜思。可以偕臧。

 

二十七

從猛火中鍛鍊。方成鐵漢。從深水中躍出。乃是潛龍。

 

二十八

在此門中。更要凡事解得脫。遇人退得步。方為道器。若著一點我見。存一毫矜心。那能入道。

 

二十九

人生天地間。不過一蜉蝣耳。匪獨凡人然。即往古來今。為仙為佛。亦無不然。然生也有涯。而神無涯。以吾生視天地。吾生一蜉蝣。以吾神視天地。天地亦一蜉蝣。噫。我視此蜉蝣。一日一生死。一日一變化。合之千萬年。皆此一生死。皆此一變化。人知蜉蝣生。不知蜉蝣死。人見蜉蝣死。不知蜉蝣化。我視此蜉蝣。天地同終始。

 

三十

晝。動機也。萬物皆動。而我亦動之。夜。靜機也。萬物皆靜而我亦靜之。一動一靜。與物消長。此天地自然之氣機。生生不息之道也。世人每多俾晝作夜。以夜繼日。是違天地自然之氣機。大悖乎生人之理。自絕乎化育之能矣。故晝而興。夜而寧。固而精。養而神。與物無競。寡慾清心。能知靜攝。可冀長生。

 

三十一

吾道以清靜虛無為本。以長生不死為急。以濟人利物為心。以逍遙自在為欲。彼深山窮谷中。儘多慕此之人。惜乎未遇真師指點。徒虛歲月。下此則濁界眾生。爭名於朝。爭利於市。汨沒於慾海之中。顛倒於愛河之內。明明畏死求生。忽忽貪財忘命。放著一條正覺法門。而不知入。觀著一條方便捷徑。而不知行。真可訝也。真可憫也。

 

三十二

問云。爾等且就這心字講來。爾等俱有心麼。有心又在何處。有對以不知道者。答云。妙妙。只在這不知道三箇字上。不知道者。對境無心也。即如此時。子輩心在此。過此時遇彼境。心又在彼。恁般不可捉摸。如何便知。他在何處。道心者覺也。覺即是知。知即不知。不知便無為。無為便能有為。有為即可至於無為。無為者。先天之本體也。本體既為無為。則本來面目又何可知。故不知道。乃真知也。子幾談言微中乎。

 

三十三

問云。人之有覺即為心。心之出入無鄉。究竟心在何處所住。有對以心在聖前者。答云。歎哉。人之所以不得真道者。為其有心耳。為其心有所住耳。如子云。心在吾前。此心便著吾相。一著吾相。則子心非子心。乃吾心矣。吾心豈可以為子心乎。故至人無心。非無心也。心如太虛。心無所住耳。要知心無所住。此心又是何物。即曰心如太虛。則太虛亦非頑空。昔六祖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頓悟。予今剖晰言之。何子輩懵然如是。粉碎虛空是也。非對前無著有何疑。明星三五。天明後影落寒池。影又微。歎哉眾生。我為汝說。即如此花。未曾染著。香色芬麗。一加玷污。便委泥淖。若或保守天真。依然臭味清遠。我悲眾生。為演妙法。確遵斯言。踐形復性。只如火裏種蓮。正好熱中尋冷。莫教雨後葬花。空埋本來豔質。信得過。石隙湧泉。流通大海。信不過。暗室尋門。終無出路。諸子任人猜疑。老道只圖救世。且看他下場頭結局。方知斯言不謬也。

 

三十四

大凡為人。要眼界高胸次寬。受寵若驚。見辱能忍。量如滄海。心若太虛。萬乘千鍾。在我所當受。受之不以為榮。一介簞瓢。在我所當辭。辭之不以為矯。古聖人有天下而不與。棄天下如敝屣。其心何常有富貴貧賤在。今人多只為這等念頭。繫繫於心。而不能化。倘一旦人以高爵厚祿相加。予亦不知其作何形狀也。彼硜硜鄙夫。非如是耶。

 

三十五

凡人亦有能知道者。但能知而不能實踐。是以道不明於天下。今言求道。道有何言。只有一法。循循做去。不要妄想。勿走旁門。開基打汞。總是虛名。道在天地。四時偕行。天地有晝夜。日月有虧盈。能使陰陽合。一理聚乾坤。中有般般苦。一一要溟淪。五官導九炁。六賊誘七情。上窮千仞頂。下入百淵深。龍翻巨海浪。虎嘯萬峰傾。乘此何法治。仗劍斬孽根。束邪並縛魅。殺鬼絕妖氛。修居及掃舍。清靜一黃庭。朗如碧天月。活似嶺頭雲。忘機並忘相。無我亦無名。一團真至理。總在守虛靈。

 

三十六

生身之義。從始細說。十月懷胎而臨盆苦惱。三年哺乳而顧復憂勤。疾痛痾癢。子未言而母先慮。出入起居。身未親而心常念。見其笑啼。則為之一憂一喜。觀其舉步。而為之若驚若狂。自忍飢以飽其子。自受凍而衣其兒。望子成立而兩眼幾穿。思其有室而一心難寐。或沖風冒雨以創立根基。或陵險踰阻而新其故業。終日勞勞都為後計。午夜戚戚皆為子謀。欲報之德。有何紀極。為人子者。欲報親恩自當竭力盡心。孝養不衰。誠敬罔替。飽食煖衣以調其體。柔聲下氣以樂其心。順承顏色。袛領意趣。古語云。視於無形。聽於無聲。方能為子矣。倘正經關頭未曾稍盡。徒以修齋布施周窮恤匱。為作善事。雖積百千萬種。皆為烏有。大倫一虧。鳥獸弗若。在世則為人鄙賤。在國則為法不容。上而神瞋。下而鬼惡。或水火瘟厲鬼魅。厄數難逃。甚而雷轟電擊。震屍毀體。水火不受。如此報應。可不畏哉。

 

三十七

耕不深。不可以望秋成。數豈足憑耶。喪其心。敗其行。命雖富貴亦貧賤。修其心。養其性。縱命否亦有達日。

 

三十八

訓宋真恕云。爾力真足為善。何苦代子孫作馬牛。公門中滋味。世道上險巇。人情內風波。大都閱盡。苦海無邊。回頭是岸。顧碌碌徵逐。下梢頭筵席。恐不得好散。黃齏淡飯。何讓膏粱。粗布青鞋。可當文繡。只要你急處收韁。安處放枕。管你受用不盡。

 

三十九

為人父者。不可過於優柔。亦不可過於酷燥。有賢父。然後有肖子。有慈父。然後有孝子。古人不教而成才者幾人。不勉而自行者幾人。不學而能體心繼志者幾人。為人父者其知之。

 

四十

訓吳一恕云。天上無不孝神仙。爾惟歸奉其親。坐靜伭默。無向鬧市場中虛度歲月。至人無命。以其無我。斯言體之。

 

四十一

爾諸子。毋自私毋自利。毋過嚴毋過濫。遵吾教者吾不之拒。背吾教者吾不之追。能體吾意者。天必降之以福。陰叛吾訓者。天必降之以災。口談道德。心居詐偽。明可以欺人。暗豈能欺神乎。總之幽獨無虧。衾影不愧。精進無已。可以希聖賢。可以參天地。彼區區富貴壽算。命豈能制哉。諸子欽之。

 

四十二

諸子既歸吾教。當加一番洗滌。當加一番猛醒。修福而有災者。吾能尋聲救之。積惡而不變者。吾能默為糾之。行恕顧子。素有陰行。父母不甚親愛。而孝養有加。弟兄不甚和睦。而友于不改。待人具一片熱腸。處世存一種實意。能知禪宗之理。而守之默默。亦通吾道之伭。而含之深深。視彼口是行違。道聽塗說者真逕庭也。故予喜之。一恕吳子。為人本分。心無詐偽。處世接物。全無渣滓。相時而行。因人而言。胸中若有天空地闊之妙。若有雲行霧散之致。且立心遐舉。擺脫牢籠。真有志士也。故予喜之。但二子時加修省。一步步踏將上去。不要落後。不要墮下。則善矣。慎毋因予言而懈弛恣肆。將一段美滿前程自相誤也。二子思之凜之。

 

四十三

人生在世最怕游移。若能認真決斷。何道不可聞。何仙不可希。但恐所言諄懇。而所行背謬耳。

 

四十四

嘆彼眾生。多行非義。不忠不信。不慈不惠。或子而不孝。或兄而不友。或弟而不恭。或交而不誠。處己多陰私險刻。接物少義仁智勇。掠他血肉。以肥己身。戕他性命。以養自體。不敬天地鬼神。而輕加侮慢。不尊寶經聖典。而妄意毀呵。怨詛咒毒。狎昵朋比。多作不善。肆行淫汙。神曹糾錄。論其輕重。加諸刑罰。或刀兵水火疫癘之刦。或嶔崎坎壈鄙賤之數。俾各自受。量行而止。若歸吾門。忠君孝親。恭兄友弟。處心積意。誠實無欺。持身應物。中正慈祥。齋戒沐浴。以敬禮天地神祇。志心諷誦。以了完經功大藏。更或有人。忍斷愛欲。訪求至道。吾即化形指撥。或於夢寐相通。或於坐住相遇。俾得早識其要。修鍊金仙。如或不然。而能遵吾訓詞。向人世著實用功。善行無虧。惡念不起。或求洪福。而即賜以洪福。或求大年。而即賜以大年。或生肖子賢孫。或多利遂名就。若更修持罔懈。有終如始。吾則拔居南宮。逍遙快樂。日久可以證位上仙。永離塵垢。不入厄運。吾之所言。功罪昭然。報應不爽。爾諸弟子悉心聽受。各歸奉持。毋因循苟且。毋怠惰偷安。毋違正訓。毋宗邪言。各行各是。各圖各功。果屬誠信凜遵。自獲吉祥善慶。知之。慎之。

 

四十五

濟世功德。不在大小。不計多寡。但須出一片至誠。即救一昆蟲。愛一草木。隨力所為。便有無量功德。

 

四十六

爾諸子等。諦聽提命。自今以往。各須猛省。為忠為孝。無慚子臣。克敬克誠。有光斯道。為人而不慈不惠。待物而不寬不仁。或利己而損他人。或殺命而養己命。或祀神而不恭。或持經而不信。或有初而鮮終。或外實而內詐。或於同人而較量強弱。或於同道而區分彼此。或忌刻其長。或好諱其短。凡此居心。不公不平。立己不正不大。雖屬凡庸之故態。而實名教之罪人。爾諸子等。獨居深念。有一於此。速當痛改。藉誠敬以收放心。賴神明而消咎過。或行一善事。以濟人之困窮。或出一善言。以解人之冤結。或施一臂力。以扶人之阽危。或有父母者。更竭力盡誠以奉事。或有兄弟者。更公平和順以相處。如是行之。由勉強而漸近。自然更可優入聖賢之域。乃復彼此勸誡。爾我告誡。同心同德。相諫相規。毋踵前愆。自臻善道。冥冥不爽。天鑒在茲。積過則如坵山。積功則如勺水。生死權衡。一念輪轉。慎之。勉之。 

 

四十七

人心要有定見。心一不定。便不能向正大光明處著用。遂好偏執己見。不信善言。巧弄心術。爭強論弱。分人分我。不肯調服狂心。使歸於一。與正大光明者。自相矛盾。故其所為。雖或間有一二微善。而心為大本。大本有虧。小善何益。有是疚者。急宜勉力痛改。毋逞私智。毋執偏見。徹底澄清。無礙無著。提出肝膽。做那正大光明的人。行那正大光明的事。步步尋向上去。所往無不攸利。求其在我。只盡己誠。千聖萬聖。同歸於一。一念了悟。受福無盡。

 

 四十八

予笑彼眾。奉道之心。如水之泡。求予慈悲。如火之炎。人何不以此念。而移於奉道中。則不作福而福自增。不邀功而功自大。不謀利而利自溥。何容求乎。

 

四十九

以予婆心接引。直欲使眾生盡登彼岸。然人無積誠而來。則視此為戲局。與其歸吾道而不能終。何如嚴其關鍵耶。然人之心。有勤於初。而怠於終者。亦有懈於始。而幹於後者。惟願勤者勿怠。懈者自知奮勉焉。則善矣。諸子須要從此加誠。若稍懈怠。便不可化訓矣。 

 

五十

凡人在幽獨中,當如神明之鑒格。而況對越神明。寧敢放肆耶。彼等眾生作惡。由於一念之放肆。浸假而成狂悖。罹諸罪孽耳。可不戒哉。

 

五十一

大凡為道者。貴於用柔。貴於忍辱。如能安靜不校。受用亦自不小。不惟可以質諸人而無歉。即告諸鬼神。無不蒙其垂鑒。

 

五十二

大凡作事。不必問人之是非。必要內省。果我所為。百無可議。猶當自責我之不能使人改過遷善。深恥我之不能化導愚頑。我縱自盡其道。不怍於人。乃遇作惡者當前。更要柔以處之。和以接之。若化得一惡人向善。便是莫大之功。即彼汩沒已深。斲喪已甚。稔惡不悛。遽難感化者。亦須善待之。要之我能盡道。敬而且誠。毋亢毋卑。中道而立。凡有所投。虛己以應。彼等匪類。久當自生畏服。不敢逞其狂妄矣。尚何外侮之足慮。魔障之可患哉。

 

五十三

作善由一念。作惡亦由一念。幽獨微渺處。善惡所由分。如作惡之輩。其初亦與善性相近。迨一念不慎。流於狂妄。終至累劫。不能開朗性天。暴戾恣睢。無所不至。以致上干神怒。莫逃天譴。故予憐茲孽種。心甚戚戚。不憚為之宛轉說法。爾諸子。自今但觀彼等作惡報應。須要存一惻憫心。不可有歡喜心。須要存一警惕心。不可有效法心。則去惡自力。為善自堅矣。

 

五十四

人生濁界。如隙駒過影。一失腳。蹉跎過去。追悔無及。午夜清鐘。回頭猛醒。從前弄機關。作把戲。使乖巧。許多是那夢夢時所為。甚覺狂悖。若不及早洗心。從頭作一箇好人。向善處高步天界。便愈趨污下。墮入苦劫。累世難超。而且禍延子孫。曠代殞滅。況作惡自有盈滿之期。報應只爭遲速耳。一不醒悟。寧不可惜。 

 

五十五

世上善事。是行不盡的。世上功行。是立不盡的。聖賢安身。德愈高心愈下。見善如不及。望道如未見。幹了許多事業。建了許多功勞。其心猶歉然不足。況其善功尚未究竟。豈敢妄自尊大乎。古人云。滿招損謙受益。是乃天道。夫天道如是。甯有人道而外此乎。

 

五十六

一箇人這樣行好事。便是箇善人。那樣行醜事。便是箇惡人。一箇人做善人做惡人。成就兩樣的人。其間只在那點心上。

 

五十七

人言。凡事有命有數。然聖人云。至人有立命之學。便以造化由我。命豈能拘。數豈能囿乎。至於生平無一善行善狀。或福祿富貴不失者。或由於祖先之積累。或本於前世之修為。然而惡作不息。便絕子孫享受富貴之根。若其身福澤。只有及身者。則按其作為而減奪之。太上之言果報。寧欺人語哉。諸子勉為善事。各自修省。無負予一片婆心也。 

 

五十八

作善作惡。各有果報。若使為善無徵效。則善亦可不為。若使作惡無過咎。則惡可大作。敬神非以圖報。只在恭奉誠信。此心便是善種子。不必期效。而無不效。吾觀諸典。甚言誦經功德。此非誑人語。蓋誦經者。一念之誠。便已盡去從前之妄。一時之善。便已大異昔者之非。去妄存誠。革非從善。誰云無果報乎。但可惜一念之誠。轉念即為狂妄。一時之善。移時即棄善從非。如是又將何以迓天。休而來善應乎。故古昔聖經賢傳。佛典仙籙。無非以美言。欣動為善者之心。俾之從此益進於善。以導迎祥氣耳。非謂不誠不敬。而徒口誦經文。心思戲渝。即可以消愆獲福也。惟心一於敬。始終不怠則善矣。 

 

五十九

書經之法。大小如一。輕重合宜。實左空右。長短相齊。筆在意先則字不一。意在筆先書法適宜。有則歸虛。空則實為。偷筆措置反失平奇。依予所言。無善作為。以敬以正。健體為歸。毋尚媚態。遒緊相催。甯緩勿亟。總以端揮。

 

 

 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