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       詮       語       錄


 

玉詮語錄

謹按玉詮乃蘇城天心里彭氏定求。本壇係玉光普照天尊開化。故名玉詮。

孚佑上帝於康熙年間降世寶訓十五則。邵志琳又復增首段為十六則。

 

一泓碧水。四季名花。瑞烟半罩。亭亭出水青蓮。淡月初籠。皎皎臨風赤芍。一聲長嘯。萬籟齊鳴。此等景象。難為烟火所親。此等工夫。不為俗塵所染。松風水月擬精華。鮮露明珠比朗潤。一部道德經。從何處讀起。三卷智慧書。從何日看完。忙裡工夫忙裡做。閒時虛度終身錯。

 

呂祖曰。靜功要旨。但曰心息相依。凝神氣穴。亦未嘗不是。但不得入門之路。徒然夢夢耳。吾今指點。須以洗心退藏為一徑。歸家之的。培補先天虧損之後。全藉後天生氣接續。圭指一圖。今人反不說起。何也。呼吸二字性命關頭。呼則陽升。吸則陰翕。升處仍翕。翕後方升。以微以細。無形無聲。頂門烟聚。直貫夾脊而下。深入氣穴。在臍內虛中一竅。深深留住。心火自寧。然後任其呼出。是為一息。久久行之。可補衰疾。若但從咽喉往來。總是皮膜之論。此法全在五更時坐。其餘時節。常常照管。百日不歇。方有藥生之候。元氣為藥。若今日子等所謂陽生。不過虛火。非真藥也。妄言採取。盲眼聾耳。有何益耶。今日故不言採藥。專言翕聚。速將圭旨一圖。細看分明。

 

靈真之體。盡人具備。不假造作。不煩尋覓。有生以來。即全體於我身。但因世人馳逐塵途。不思還返。所以靈者變而為窒。真者改而為妄。靈真既失。窒妄用事。所以道本大通。而以窒性求之。則處處染著。道本至實。而以妄心探之。則事事虛偽。殊不知靈真之體。賦自上天。所謂天根者是也。染著虛偽。因於幻合。所謂地根者是也。以天歸天。如水入海。本無異致。是以古來昇仙成道之士。不過善保我身之靈真而已。大壇開化。教育無邊。亦止欲而已。子等識善保之道。所患子等。有明浪擲。有慧虛投。不肯潛心淨識。反照自己真身耳。若能返照。則靈性日充。神通可致。真心日透。聖慧俱全。如此工夫。雖或未能易胎換骨。飛形上界。幻身凋謝。則真身堅固。安住天宮不難矣。

 

彭子甚有緣。天恩既深。子立志亦復不小。真吾道之嗣法人也。我適言有明浪擲者。靈真之體。不可以言語彰。不可以形貌狀。唯在返身自問。見一分。自有一分受用。見十分。自有十分作為。若預期助長。便同赤水神珠。不可得矣。所以世人不肯修心者。無不有明浪擲也。所言有慧虛投者。慧光原屬人之善根。用之得宜。即是明心知性。立命見天之基本。若恃慧為我有而用之。以勝上之念。則漸覺他人之慧。皆不我及。一點勝心化成大障。如是則雖有聖訓而不聞。雖有寶典而難入。障根起於纖毫。靈真闔於霄壤。是謂有慧虛投也。今吾子信道正而且固。諒無前者之過。然大道精微。不離平坦。大道廣博。不外近約。若稍有務博好精之念。便致忘失在我之靈真。而不易復矣。

 

道藉緣成。緣從天授。凡古來得道之士。必有善緣以成之。所以境界之或順或逆。俱足以發明我靈真之體。而唯上慧之士。為能審緣而悟之。若無慧者。逢善緣而不能覺。則善緣日遠。反墮邪緣。不知緣之善者。其始必有逆境。故能警惕身心。漸歸正路。緣之邪者。其始必有順境。使人迷戀輾轉。漸入迷途。是以有志向道者。必先正心以乘正緣。所謂正心者。去華就淡。輕名重實。崇本抑末。尚志寡言。乃令我絳宮真人。通明洞達。不因境順而昏。不因境逆而苦。則一切境緣。俱是我成道之助。何況更遇大壇無量提撕。此善緣中之最勝因緣也。所云緣從天授者。子等於正心之後。尤要生大覺悟。看得世間一切因緣。莫非天授。半點不由人力造作。自當心心事天。泯私忘我。棄智絕矜。則靈真本體。日與天光相接。而德性符於元極矣。然必一言一動。悉存戒慎之念。樂善之誠。而後過悞漸寡。功勳漸多。天之授緣。有加無已。而大道可成也。若未明此。則雖竭智探玄。究竟金丹不復。所以然者。丹道非神助不成。上神非功德不感。最誤人者。有一輩自了話頭。徒講論汞鉛龍虎。而置積功立行于度外。如此等人。雖能屏息絕糧。終不是真胎息。真辟穀也。安可云道哉。總是本壇大化。闡玄功。則以心月為無上丹頭。論功行。則以性宗為無盡妙諦。言化度。則以真靈為自然舟楫。俱要天人合一處。細勘而得。非淺小智慧所能幾也。呵呵。此吾道所以知希也。

 

道法無邊廣。莫外吾心光。天真無量眾。俱在吾心中。大道難思議。吾能造其宏。

一心中有失。不能禁其邪。如彼世間人。何堪為我說。說及多苦惱。願救眾生劫。

救劫良不易。扶之不可挾。有能始信者。終於多疑惑。有能善信者。壞於多畏縮。

有能具靈者。多為家緣失。有能自悔者。繼而復蹈也。有能謹守者。卻於無膽決。

有能勇為者。敗於入道邪。此等愚迷輩。俱入河沙劫。欲返真元良。三九須尋急。

大限一來時。此命頃刻結。玄功不可擬。如天嘿運月。玄功不可知。如彼須彌輪。

玄功不可及。如天難幾也。一入易幾處。即在心中獲。無邊恆河沙。俱有此米月。

欲得此心珠。須憑守戒烈。欲得此心清。須仗歸命一。歸命無作為。靜守天理樂。

樂天知命士。吾願度出劫。

 

輕清者為天。重濁者為地。人得二氣以成丹臺。虛明廓落。本無所著。一戀妻孥。萬欲齊來。一為身家。萬魔俱到。殊不知此身死者也。非靈明者也。此身殼也。非真也。豈可以有盡之身。累此不壞之心乎。身尚無用。何況身外之物。道之于人。人心素具。不假于人。酒色財氣。本無魔障。只是本性既失。四魔畢集。四魔既集。良心難復。主翁既去。客人作主。酒迷于一時。色迷于一身。財迷于終世。氣遂因之而來。大魔既集。各逞威風。自相殘害。酒殘吾之神。色取吾之精。財迷吾之志。氣喪吾之身。亡身敗家。上遺辱於祖宗。下遺患於妻子。存不能見世人於生前。死不能覲天顏於身後。豈不可憐。豈不可惜。設有勇士。能逐去四魔。心無襍念。心清而氣順。氣順而精裕。精裕而神旺。三寶已備。不至喪失。於是而內整玄宮。外度末世。功成行滿。上帝褒嘉。拔擢及汝。位證飛仙。無疑誑言。又或有人天生好道。不致逢魔。位證上仙。固無論矣。抑有中士。酒色財氣。魔之又魔。世味俱嘗。作惡將盈。而能一念悔心。將前所作為。盡情改悔。誦經禮懺。歸命上真。度人自度。自利利他。功行一成。靈根素具。南斗標名。亦可位證飛仙。吾道蕩蕩。吾道平平。人自遠之。非遠人也。一戀浮華。即遠道也。又有下士。不知道法。不知明心見性。然不敢自專。亦不致作大過大惡。此等之人。即經大道。亦不能造飛仙。證玄功。惟積德累功。作一集受洪福之流。然或功德積久。上帝亦不負之。至於身亡。南宮受煉。脫殼尸解。位證地仙。可以無疑。性本無著。貴乎虛靈。道本無相。貴乎忘念。諸弟子既無生知之聖。又無復性之功。可乎。吾願為子論復性之功。復性者。非在于一念一意以復之也。須要念念返本。意意還元。復性者。又不在于一事一物以復之也。務要事事報本。物物知元。太虛冥漠。總不著一實相。又不著一空相。著實者不靈明。著空者守枯寂。枯寂者死。不靈明者亦不活。無非著一死相。欲靈明者先提心。欲提心者。先去欲。欲去欲者。先斷疑。欲斷疑者須定。欲定者在於慧。欲慧者在於玩鸞訓。玩之務要行之。

 

鸞理微深。空靈方覺。能空其心空其相。而後真理湛然。靈機直接。此不獨能輔鸞。亦能進道。何也。大道無形。惟空能合大道無方。惟覺始通。凡夫之所以不知道者。非道遠也。為多妄想以塞其本空。多色心以障其靈體。是以顛倒神志。終身迷悶。覺性不光。今日諸子欲知大道。須悟本心。本心既徹。何道不集。然本心兩字。甚難體認。文字語言。講究不得。步步要在身上理會。及至身上理會。更難下手。知識意見。都用不著。全要在法上參求。及至法上參求。尤難立腳。符印經詮。亦屬虛形。所以本心兩字。迷者實多。悟者實少。談者如牛毛。得者如兔角。各至老死不能相救。玉尊所以發大悲心。敕建宗壇。必欲使世人跳出塵囂。咸臻道氣。使其本心不失。遊樂真鄉。此大壇開化宗旨。諸子各當奉命力行。況天人相感。寓於一鸞。教之通塞。存於一心。道之廢興。關於一機。諸子誠欲使天常接。教常宏。道常興。必要從本心發揮。應現。方稱妙乘上宗。本心者。天地自然之心。無無虛寂。靜動未形。混沌未啟。便有一點種子。布於太極之先。合於無極之極。便是本心。人從後天立體。分陰陽定五行。一本已二。所以天與人分。靈從知喪。日從事於道。而道愈遠。子等只要貼認。吾身未生以來。心在何處。本自何賦。時時回顧。時時注察。便知此身已屬幻空。此心萬劫難毀。今玉尊開壇濟世宗旨。不過為本心兩字。復歸元化。至於法籙。符詮。靜功玄諦。究不外此。諸子能知能解。便可稱為上真。然修之有漸。復之有源。從源溯本。妄盡真生。近理工夫。全在去妄。勉之。

 

金子夙根既好。慧悟後開。捨身衛壇。可謂難矣。若能一見本來。便成真聖。小其心。大其身。一呼一吸還本真。存其神。守其精。左日右月抱靈根。龍吞北海水。虎嘯南山雲。此心非我心。此身非我身。朝騰九霄布風雨。暮列酆城濟萬靈。精既滿。神復盈。與天齊壽無陷傾。仙家訣。細討論。身心與精神。氣氣合元英。元英一點分為九。八卦相排一中守。子能尋得這源頭。億萬仙真隨爾走。走走走。莫嘆西風兩鬢斑。雲中自有人攜手。

 

諸子有志煉鸞務。要日日涵養。月從精生。米以氣結。天精未漓。月體易復。真氣未散。米珠俱存。持其志。守其神。勿逐物而營營。念須空。視須中。固關鑰。昇玄宮。是名天精飛如龍。調汝形。潛汝息。勿隨欲而役役。尋真母。守玄室。三田交通。上下混一。是名真氣堅如石。一米成。大本立。一月成。性光得。 玄玄至道本尋常。萬劫修成只性光。就裏工夫微似髮。靜中火候細如芒。弄丸抱卵差堪擬。伏虎降龍豈易詳。得手莞然成獨笑。誰無鼻孔費思量。元始所昇之氣。乃心之王。所謂守心者。無撓其氣。養心者能定其氣。氣足神完。萬物備我。何從更有欲念。人之所以喪其心者。喪其本來。所以出之心也。人能復其心者。存我後天再造之心也。故修煉之法。不守心而守氣。氣從混元之初而結。先天地而生。始陰陽而立。所以一闔一闢。從無極中剖出玄關一竅氣。氣應合陰陽。故曰始氣。欲求道者。斬後天。立先天。故能立地飛昇。修行有五字訣。正。專。靜。存。斬。盡之矣。

 

行自在。坐自在。如如不動真玄解。養氣工夫。只寡言躁急平兮。天君泰。晨調百息。葆中黃。叩齒三通百邪壤。五辛絕兮腸胃香。真珠一點懸紫房。紫房真人天地通。護養丹壺徑寸中。龍飛虎走風雲動。梅花片片琴三弄。水底瑤天漸次明。三彭不敢撼金身。律己嚴如侍君側。兢兢執玉時畏惕。日日常行人不知。萬億仙宗從此出。入俗無妨諧世塵。避喧由此登仙室。不眩聰明不走岐。三千弱水舟堪覓。諸子鍊鸞。未得通光者。少此一段工夫故也。今當平平做去。淡淡得來。自能優入聖域也。

 

十二

修行路頭。道人前日五字訣。盡之矣。今再宣之。

一曰正。如何是正。周行大道本如弦。曲徑旁門戒勿參。趁此大梁珠照乘。輪蹄熟路著鞭先。真實路頭。不難進步。

二曰專。如何是專。灰心息念檢玄詮。一字堪消萬劫愆。撿到無言明月對。心珠光照大羅天。只要專志。不費時日。

三曰靜。如何是靜。息息收回方寸田。精神纔動守吾玄。空裏影來空裏滅。真空湛湛定中禪。不須絕俗。只要隨應隨空。

四曰存。如何是存。真心圓活是明珠。動靜中含造化機。但使七情沈碧海。一輪皓月見真如。學道參宗。最患執著。

五曰斬。如何是斬。大藥初成九轉丹。三彭斬去萬神安。塵緣攝向光明鏡。拔宅飛昇也不難。目前骨肉豈易輕拋。但須寡欲戀稀。三彭斬去矣。或言斬字功夫最難。曰。只要用沈鉛破斧功夫。認得這條門路。急急望前是生。落後便死。其勢不容不斬。譬如毒蛇螫手。不脫腕不得生。不得不斬。一透此關。何難直入真境。到得客火滅盡。真水復榮。重如纔出母腹。便是歸元大路也。

十三

云何是攝心。心起心還滅。捺住無明津上潮。眉中現出光明佛。

云何是息機。機動真光裂。試看風平波不動。一輪湧出光明月。

云何是養神。神在崑崙穴。莫將塵垢浣元真。飛身自到光明闕。

云何是報恩。恩隆難喻說。髮膚原是本來身。直教認取光明血。

云何是充覺。覺在智中徹。撇盡巵言泯見聞。珠心獨契光明雪。

金丹大道。非易非難。只要子等認正頭。認得正時。怡情花鳥。皆可得道。認不正時。埋頭面壁。也是徒然。施子。子被那心魔縛了。故懷抱不開。心執著了道。便是礙道。認不真三品合一之道。三品之中。精為根。氣為本。神為標。根主靜。本主立。標主動。精靜而動藏。神動而靜伏。修玄者。修靜也。靜能見天。精為天本。所以悟金丹者。重于養精。精固然後能養氣。氣定然後能養神。所以守精之法。在于善潛。不必納息黃廬。恐撓於中也。不必注光崑頂。恐耀於外也。唯有念念不著。便步步不錯。況暮年之人。精元將竭。安可妄有作為哉。今後子當一意養精。方可攝氣。氣攝自然充神。若子妄以客氣為真氣。偽神亂真神。烏能見大月升於碧海。或問養神之方。曰。起居隨意適寒暄。飲食須調護聖元。但看梅花琴裏弄。爐煙靜對共無言。

 

十四

施子錦。近來作何工夫。對曰。有志而神衰。曰。既知神衰。何不即做養神工夫。對曰。志欲以壇法醫道訓子孫。曰。如此更役神矣。志多則事多。神愈竭矣。豈不聞大真人云。志多於神。其道日昏。神旺於志。其道日至。子言志未衰而神衰。不知子之神衰。皆本於志未衰耳。所以禪宗有云。放下。全放下。佛也。不要做豎起脊梁筋。便是骷髏坐。子若參透此旨。心空則正氣長留。心定則真精長湛。何患神之不旺也。

 

十五

子等能明寶月二字乎。太極初分,先生月而後生日。故日為始氣。月為始精。其體微妙而難盈。其光清瑩而不耀。始生為三。圓滿為九。降精於人。謂之正性。正性之門。謂之寶精。所以見月得道者甚多。可笑人生逐逐。徒見天中之月。不知己身中各有一月。只為塵氛蔽之。雲霧掩之。不能使光明吐露耳。若能潛神內照。精滿而月生。神全而英現。從一至三。從三至九。金丹大道。莫外乎此。問從一之義。曰。天一。精也。大道從來要自探。守元抱一見三。三不須空向金爐叩。攝念蒲團仔細參。問三九之義。曰陽數也。月包日體。故老陽之數。至九而極。月白水清。故少陽之性。從水而生。知得此理。便可長生。

 

十六

聖光昭朗。洞徹始青。生機潛運。道氣內凝。定慧若虛。體乾效坤。是曰純陽。金丹之門。我靈不遠。人各能存。我真不難。人各能明。靈真二物。上藥之英。一在去私。一在滅嗔。私去嗔滅。方在我靈。一在除妄。一在還淳。妄除淳復。方明我真。二物克具。納爐養烹。元氣為鼎。元精為鐺。元息為火。元金為薪。三要固密五性沖勻。返三還九。天地合并。玉光溫溫。降我崑崙。金光微微。現我黃庭。金玉二光。聚會生神。不以知測。不以意分。無無虛極。妙理自呈。更形換骨。漸育胎嬰。雲霞燦發。金火聿騰。知此道者。剋日丹成。

 

 

謹按玉詮寶訓。多言米月。此篇闡發最為微妙。誠以天仙秘。日與月交。元始之傳。珠以米現。其中有無出入虛實隱顯。是色非色。是空非空。得者自知。明者自成。非門外人所能臆度。故曰從一至三。從三至九。金丹大道莫外乎此。此蓋亦即正陽老祖所謂。一月小成。三體初現。九英全復。大藥全成也。此真一則天書秘旨。莫作人間世語言文字。孟浪讀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廣化弟子會覺謹誌

  

註:

本玉詮語錄。語錄原十五則。先賢邵志琳又復增首段為十六則。曾誤名為玉清語錄。敬稽文昌帝君玉詮序云。錫之自天者。曰玉規。曰玉書。曰玉格。成之在人者。有法詮。有經詮。合而彙之。名曰玉詮。是以為玉詮語錄則可以。為玉清語錄則不可也。況後松江趙氏本。又另訂有玉清語錄。既複且淆。不可不辨。今謹依玉詮原本訂。並增先賢邵志琳植入之首段。為十六則玉詮語錄。

 

 

 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