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華宗旨白話試寫回光調息第四章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劉青遠

       呂祖說:修持金華宗旨的功法,只要至誠無偽的力行不懈,不妄求應驗的幻境,而真實境界自然會到來。約略說之,在初行功法時,潛伏於體內的宿疾、病痛將浮顯而出,再者是昏沉與散亂的情境接踵而至。要除卻昏沉與散亂兩種弊病,有多種機巧的方法,但最佳者莫過於寄心於「息」,就是一吸一呼之謂息。

       「息」字為上「自」下「心」,直指「息」就是自心,心識為本息,心念動作間,呼吸隨而應之,氣息是心識的運化。我們心念變化甚疾,剎那間浮一妄念,即有一粗躁外呼吸與之相應,而修持之內呼吸~真息,將受心識妄念的粗息相應而泯,一如聲響發生與回音相隨。故一日中有幾萬呼吸,即有幾萬妄念伴隨,如此元神精力逐漸耗漏,身形亦將有如枯木死灰般逐日衰敗。

       然而我們能任意停止妄念嗎?不能。我們能停止呼吸嗎?不能。所以最好的修持方法是用「息」為藥,認識心息相依的道理。修習回光之法時必定要兼及注意調息。

    這功法全用「耳光」之妙用。蓋「光」有「目光」與「耳光」兩種。「目光」是外色質與眼識相交所形成的光,「耳光」則是元神、真精相交,駐於祖竅內之精華。這精華就是耳光的凝定處,他們出處相同,只是所賦予的名相不同,所以「聰」與「明」,都是說此元精妙明之靈光罷了。

       靜坐時用閉目垂簾之法,眼線找到定點便放下,不用著意。惟已放下諸緣,又無法達到入靜,就可利用「心息相依」的道理,存心於聽息。呼吸要輕細到不讓自己耳聞,聽自己的出入息,是聽無聲之息,一有呼吸聲,則是息粗而心浮的徵兆,難以入靜。此時要持心平靜,耐心專注於調息,讓呼吸更輕微些、輕微些,直到愈放鬆氣息愈長愈細,內心也愈平靜。持久這樣的去修習,有朝將達細微的外呼吸也突然停止,而出現真息運轉,此時也將能通曉心識本體。

       內心平靜,則呼吸也會跟著和緩細長,心浮動則氣也跟著躁動。若呼吸能細長,則內心也會跟著平靜。因為呼吸的氣動也牽引著心境。修持定心功夫要先學習養氣功夫,也因為「心」的修煉難有入手處,所以運用調息法為頭緒,也是所謂的使氣純心靜之守法啊。

       弟子輩常不甚明白「動」字的涵義,「動」是以線索牽拉而動,這樣還是受「制」於牽動者,所以「動」也只是「制」的別名。這個心能牽動氣息,驅使它奔波騷動,難道不能用此息,使之氣純而心平嗎?這是古代大聖人,知道心息之交會有此大功用,而立下善巧的法門,用來嘉惠後人。

       丹書說:「母雞能孵卵,是因為用心常聽。」這是極重要的訣竅。母雞孵卵,是依靠暖氣,但體溫的暖氣只能溫其外殼,不能滲入其內,所以母雞用心將神氣引入卵中,母雞側首而聽,就是一心專注用心引氣,則心到氣入,雛雞因這暖氣而生出。即使母雞離巢仍不時側耳而聽,其用心未嘗片斷,因精神灌注不懈,則暖氣也能晝夜不斷注入,而使雛雞神活。

       修持功法,希求元神不泯,須競逐紅塵的凡心先死。人能凡心死,則元神才能靈活。這個「死心」並不是指如枯木死灰的寂靜,而是講心的專一不二,佛家說:「專心致力於一處,没有辦不了的事。」心念易變化遊走外境,即專一的用調息方法使其平靜。如若呼吸粗短了,即用心使呼吸平緩而細長。這樣去做,怎會有心定不下來的呢。

       一般說昏沈與散亂兩種弊病,只要練習「靜功」,且持續不間斷,則會日有改善。如不學習靜坐,雖然自己散亂的心,卻無法察覺。能察覺散亂,就是除卻散亂的機會。

       昏沈而不自知,與知道昏沈的徵兆而力圖振作,兩者間差別何止千里?昏沈而無法察覺,是真正的昏沈;知道自己昏沈,則不是真的昏沈,因為其間還有幾許清明存在。「散亂」是思維飛馳於外境,妄念紛飛的狀態;「昏沈」則是神智不清,昏然欲睡。「散亂」容易對治,而「昏沈」較難醫治。以病症譬喻之,有痛養感覺者,對證投藥即可,而「昏沈」卻如麻木不仁的症狀難醫。心散漫或紛亂可用心息收束整理;但若昏沈之狀態,則是渾噩、幽暗昧狀。散亂中還有方向、所在可循,昏沈則全是陰魄主事。散亂尚有魂的存在,昏沈則全受陰魄支配主導。

       靜坐時昏然欲睡,精神不振,就是昏沈。除欲昏沈之法,只有用心調息,這個「息」是指口鼻間出入的呼吸,這雖不是真息,但真息的出入也是繫乎於此。

       凡修靜功,須要內心清靜,呼吸入出之氣息細長。心要如何沈靜而不起妄想?就是要用心在調息上,使出入呼吸之氣息聲音,只有心知而耳中卻聽不到。耳朵聽不見,則息是細長,息細長使心亦清靜。如能聽見呼吸聲,則氣是粗短,粗短則心亦渾濁。內心渾濁則陷於昏沈而欲睡,是自然之理。

       雖然知道用心須在調息上,但要能善巧會用,也就是不過於用意,只於潛意中微微返照內視即可。這句會話有深奧的涵意。什麼是「照」?就是眼光返照內視,不緣外色境。不見外色質而能清楚不昧,就是內視,但並不是真有向內觀看身內物質的意思。什麼是「聽」?就是耳光返照內聽,不取外界音聲。不聽外音聲而能靈明不昧,就是內聽,但並不是真有向內聽取體內音聲的意思。內聽是聽其無聲,內視是觀其無形。

       如誤以追求「目不外視,耳不外聽」,則只封閉了耳目,卻又生出內心妄念紛馳的危險。只有專注於內視內聽,則神明不被外境所影響,又不會被內心妄念所牽動,如此就不會落於昏沈,這就是日月坎離相交之元精妙明了。

       靜坐時怠到昏沈而有睡意,應即起身散步,等神智清楚後再繼續靜坐。清晨有空閒時光,能靜坐一炷香時間最妙,過了中午人事俗務紛擾,容易落於昏沈。然靜坐也不一定要限一炷香時間,只要萬緣放下,清靜無妄念,雖只靜坐片刻,持續有恆便能有少病少煩的功效,也不會再落於昏沈欲睡的病態中了。

 

 

回首頁